艺术多巴胺是个啥?“快闪”展览里看究竟
“进入展厅就体会到艺术的色、光、形,唤醒了观者对艺术的新鲜感。”批评家、策展人孟尧这样说。
“这个展览让人看着非常快乐,年轻的艺术家们用今天的艺术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不同需求,特别有意思。”上海宝龙美术馆执行馆长王晓松感慨道。
8月4日,这场名为“快闪:唤醒艺术多巴胺”的展览在时代美术馆重庆馆开幕,将持续到10月22日。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宋振熙和上述两位策展人,在展览开幕前展开了一场圆桌对话。
▲房超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月化石系列》。记者 聂晶 摄
此次展览主题为“快闪”。“快闪”一词最早可以溯源风靡美国街头巷尾的快闪暴走族(Flash mobs),原本指躲藏在电脑背后互不相识的年轻男女,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相互进行邀请,瞬间聚集,活动结束后又各自打道回府。如今,“快闪”也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活动组织形式,拉动了各大品牌效应。而多巴胺则是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分泌使大脑不自觉地感受到愉悦、轻松。简而言之就是简单的快乐。艺术中的多巴胺是将各种鲜亮、高饱和度的色块进行拼接,产生一种心灵的愉悦感,达到情绪疗愈的作用。
▲周杨小晓和李洲洲的《大童花园》。记者 聂晶 摄
本次展览集结了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以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等各大艺术高校的青年艺术家们。策展人韩晶表示,希望通过19位艺术家的100余件新作,让观众从日常繁忙中脱离出来,用艺术唤醒轻松心情。
▲许毅博作品《规定生长》。主办方供图
展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作品《白日梦花园》,是作者蒋睿莹和父母、姐姐费时两年,用绳索编织出的自己的梦想。“这来源于我的童年游戏。”蒋睿莹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作品的中心是家居家具的变形,围绕其间的是一桩桩还没有长出枝叶的树,它们像一座座岛屿,独立存在而又相互联系,它们都以绳编的方式渐渐变成一座葱郁的花园。
▲作品《白日梦花园》。记者 聂晶 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展作品的形式囊括了架上绘画、雕塑、影像视频以及作为展览亮点运用全息影像、3D打印技术打造的互动沉浸式装置。有趣的是,在展览现场,有一位具备特殊身份的虚拟艺术家,它是由艺术家张超创作出来的人工智能AI张超,AI张超仿佛艺术家张超本人的孪生兄弟,既有艺术家张超的影子,也有数字艺术的特征,揭示出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共轭关系。
在这个明媚的盛夏,炎热的高温和热浪丝毫没有击退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们的热情。内容独特、千奇百怪的艺术展,就这样突袭重庆,为这个炎夏注入了更多艺术细胞与趣味性。今天开幕的这场视觉清凉且充满多巴胺色彩的艺术展览,无疑是今夏艺术重庆中吸引眼球的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