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提名人

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提名人
2019年05月31日 16:56 新浪科技
新浪财经APP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1、陈曦

  陈曦,陕西省能源化工研究院院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主任。兼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材料学部主席,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院长。1976年7月生,江苏人。哈佛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作为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获得者(美国政府给青年科学家的官方最高奖)以及国际上囊括ASME和SES两个权威协会所有3项青年力学科学家大奖的第一人,他是国际公认的材料和力学界新一代领军人物之一,也是全碳循环和能源循环领域的领导者之一。他的研究涵盖应对能源与环境挑战的新型材料、纳米结构和生物材料等前沿问题。发表300多篇SCI期刊论文,被引用万余次。他积极筹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近期致力于建设有关国际科技交流官方平台。曾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

  2、范翔宇

  范翔宇,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任国家科技专家库成员。1974年10月生,四川人。

  提名理由:

  他大胆创新,致力于石油地质、石油勘探与油气井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创建了“钻井地质环境描述和灾害预防”学术方向,形成了一整套深井超深井安全高效钻完井地质环境评价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龙岗、高石梯—磨溪、九龙山等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发现,推广效果显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承担原“973”项目子课题、CNPC海外项目、国家重大油气专项等2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获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图书奖1项,优秀论文奖一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评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3、冯越

  冯越,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1985年9月生,辽宁人。清华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致力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生物学研究,2018年,其研究组揭示了SdeA所代表的一类病原微生物介导的新型泛素化过程的分子机制,以研究长文形式发表于Nature后,引发了国际关注。这是迄今为止SdeA家族最长片段的结构,是对SdeA进行的一次非常完整的结构功能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泛素化系统的理解,有助于其他新型泛素化系统的鉴定,从而丰富人们对细胞生命过程的认知。多年来,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5篇,其中第一/通信作者论文11篇。曾获201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7年获评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2018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入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

  4、高歌

  高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1978年1月生。北京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作为首批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他在长期从事生物信息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的过程中,自主研发的12种生物信息学新算法软件及数据库近五年来网站外部有效访问总计逾4亿次,其中半数以上来自海外,跻身自主开发最具国际影响力生物信息学技术行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转录因子与非编码RNA两类重要的表达调控因子为对象,首次系统刻画植物年轻转录因子在转录调控网络重塑过程及复杂网络元件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近5年来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生物信息学领域权威杂志上发表的13篇论文中,4篇被评列为ESI Highly Cited (Top 1%) Paper,引用数于领域过去10年所有SCI收录论文中位列前1%;另有4篇分别入选InCoB’16 Best Paper及被相应杂志标为Highly Accessed Paper。作为高校教师,他2013年作为主讲教师创设的国际首门中英双语生物信息学慕课入选国家首批精品在线课程(2017),相关成果“基于慕课的生物信息学混合式教学实践”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校级一等奖、北京市市级一等奖(2013~2017)。

  5、郭伟

  郭伟,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编委。1982年3月生,山东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围绕离岸人工岛式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工程目标,针对人工岛围堤建造和人工岛地基处理这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前瞻性的研究。研发了多种人工岛围堤结构、水下地基处理和人工岛岛体地基处理专利技术并建立了相应的设计理论,建立了土工管袋成套分析设计理论及施工控制关键技术,为工程设计与安全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近五年在多家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1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美国专利1项和新加坡专利2项。

  6、何潇

  何潇,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副教授。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的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1982年2月生,河北人。清华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从事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的研究。揭示了通信质量与系统故障诊断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给出了典型网络化系统故障检测残差生成器的设计方案并证明了其稳定性,开发了若干直接面向实际应用的主动容错控制新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青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近10项;已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曾获美国Sigma Xi协会GIAR奖、第8届IFAC SAFEPROCESS国际会议的Frank最佳理论论文入围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

  7、金辉

  金辉,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以色列农业研究发展基金会项目评议专家等职。1982年2月生,辽宁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新方法——超临界水气化研究中,他致力于降低超临界水中碳的完全气化温度。获得了超临界水—反应煤炭体系中受力、传热、化学反应规律;实现了强化主反应、抑制结焦副反应、碳的温和完全转化目标。相关技术有望成为全球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的变革性技术。发表SCI论文70篇,第一作者文章中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全球热点论文;文章被引1500余次,被评价为“系统开创性工作”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公示国家发明专利9项,起草中国节能协会团体标准1部。成果获2014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3)、2017年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8年当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

  8、冷真

  冷真,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香港道路研究所所长。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公路工程学部沥青路面学科联合主席等职。1978年10月生,江苏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

  提名理由:

  他突破了传统的时域采集雷达信号无法准确识别干净与污染道碴分界的工程技术难题,实现了对铁路道碴污染的快速无损检测;提出的基于电磁混合理论的沥青混合料密度模型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探地雷达沥青路面密度无损检测的主要模型之一;研究成果“最优粘层油类型及最佳粘层油用量”已被纳入美国伊利诺伊州沥青路面施工规范,得到全面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主持香港研资局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30余篇,参编英文专著2部;获香港绿色创新奖、美国各州公路及运输工作者协会最有影响16项科研项目奖等奖项。

  9、李辰

  李辰,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兼任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评议会项目评审人等职。1976年8月生,山东人。英国剑桥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针对医学大数据挖掘所面临的“信息碎片化、现有数据挖掘提供信息肤浅、效率低”这一难题,他遵循“语义标准—语义关系—语义理解”的整体研究思路,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优秀成果。主持研发的BioModels生物通路语义标准与系统现有近27万个生化分子和15万生物通路,被评为系统生物学领域最重要资源,并被欧盟采用。发表国际期刊论文多篇,第一作者论文单篇引用超过500次。曾带领团队在国际数据挖掘大赛(ACL BioNLP)上获得SeeDev任务第1名。

  10、李辉

  李辉,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IEEE、ASME会员等职。1977年7月生,湖北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专注于机械工程领域研究多年。以新型设计实现了MEMS驱动器的低电能耗、大位移和高频率响应的纳米级实时控制,开发了业界首个组合驱动器控制的多场多尺度设计与模拟平台;发展了金属增材制造过程在线监测技术,搭建的在线观测系统是国际首台实现“边制造、边检测、边调控”的金属增材制造装备。相关成果发表SCI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4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2项,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1次。

  11、李凯

  李凯,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云南省工业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5月生,天津人。美国怀俄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提名理由:

  他是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他扎根边疆14年,长期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固废资源化利用等环境保护领域的探索性研究。提出了强还原性气氛下多组分气态污染物气固相催化水解、催化氧化净化及机理,开发了氧化性气氛下硫、硝、汞低温催化净化技术,建立了典型有色工业固体废物环境风险评价体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4项。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I收录38篇;排名第一申请发明专利37项,授权10项。主编出版专著5部。2018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6年获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

  12、李庆党

  李庆党,青岛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技部科技专家库入库专家。1973年6月生,山东人。德国卡塞尔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他针对“盾构机自动化换刀”这一世界难题提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目前联合中船重工(青岛)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进行新型盾构机换刀集成试验。推向市场后,将有利于推动盾构机整机制造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提升我国在盾构机行业中的竞争力。在MEMS微镜核心元器件研发方面,他带领团队对激光电视、投影等核心光学MEMS器件进行研发,以“换道超车”方式, 在国内实现了对MEMS微镜核心部分的优化设计以及量化生产工艺流程的解决方案,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承担/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SCI/EI论文近30篇,申报专利近30项。MEMS微镜项目曾获欧洲创新奖及德国总统成果奖。

  13、梁志均

  梁志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10月生,广东人。中山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秉持着一名青年科研人的信仰,全身心投入于粒子物理学中高能量前沿的研究,主导了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ATLAS实验多个重要的电弱作用的测量,并在首次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最主要衰变道成果中起了主要作用,该发现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2018年物理学十大亮点的第二位。他曾被任命为ATLAS实验电弱作用物理组召集人,主导了多个电弱物理的分析,领导世界各地约几十家科研机构、上百位粒子物理学家进行电弱物理的研究。在领域内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7篇。相关科研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第三届优秀青年人才奖、中国科学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第五届优秀青年人才奖。

  14、林思劼

  林思劼,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等职。1982年9月生,福建人。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聚焦环境纳米科技与环境毒理与健康风险评价等领域,致力于发展绿色纳米环境治理技术与快速高效的环境毒理筛选及风险评价方法,以基于功能性纳米材料的新技术服务于环境科学建设。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创新行动计划”“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交流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发表涵盖纳米、生物、环境等交叉领域的SCI论文60余篇,被引用次数超过5000,H因子36;曾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校长奖提名。

  15、刘雷波

  刘雷波,清华大学教授。历任亚洲固态电路国际会议(IEEE A-SSCC)组委会主席,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委员;电子设计自动化会议(DAC)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刊《信息与电子工程前言(英文)》执行副主编;中国密码学会密码芯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1975年11月生,重庆人。清华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聚焦研究动态可重构芯片10余年,通过持续努力,突破了“电路随算法变化而快速变化”的动态可重构芯片技术,解决了计算芯片兼具高能效和高灵活性的公认难题;他还提出了基于动态局部重构机制的芯片安全增强方法,通过快速重构敏感电路来主动切断目标攻击路线,打破攻击者的路径依赖,为业界解决芯片安全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近5年,发表SCI索引论文96篇(IEEE Transactions论文50余篇)、EI索引论文82篇(ISCA/Hot Chips/DAC等顶级会议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59项,出版著作5部。关键技术在可编程器件、信息安全芯片、可穿戴计算芯片等领域取得批量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世界互联网大会15项领先科技成果奖等奖项。

  16、刘猛

  刘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机与环境工程系研究员。1975年2月生,安徽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在环境模拟技术领域开展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主持及参与了多个大中型环境模拟试验设备的建设,已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的多个国家重点型号的研制,有力支撑了我国国防领域的发展,在复杂环境模拟、动态环境模拟方面获得了较大突破,其中“航空活塞发动机及增压器高空环境模拟试验系统”已圆满完成了北航无人机型号的航空活塞发动机、增压系统、燃油系统、中冷系统等的高空模拟试验,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并在活塞发动机的功率保持高度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17、刘巍

  刘巍,上海科技大学助理教授、研究员。1985年8月生,吉林人。清华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多年来,她主要开展固态离子导体材料、纳米材料及陶瓷复合材料在能源存储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其中,她在高能量、大功率、安全储能器件以及全固态锂电池的设计与应用,以及柔性功能材料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主持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任十余种期刊审稿人。

  18、刘文刚

  刘文刚,东北大学教授。1981年7月生,山东人。东北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从事浮选理论与工艺的开发研究,在浮选药剂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他阐述了向浮选药剂分子结构中引入活性位点来提高其捕收性能的改性方法,提出了基于取代基效应的浮选药剂开发思路,并从分子层面揭示了浮选药剂与矿物表面的作用本质。他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浮选药剂的分子结构设计方法,为开发新型、高效的浮选药剂奠定了基础。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部;申请发明专利21项;曾获中国黄金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19、刘运全

  刘运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79年2月生,安徽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

  提名理由:

  他是中组部 “万人计划”学者,在飞秒激光场原子分子动力学的实验研究领域中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包括研制高重复频率高功率的飞秒激光系统,实验上首次发现强激光场中原子双电离的电子反关联现象;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分子高阶电离和解离过程的超快激光场控制;实验上对隧道电离区光电子能谱的精密测量,发现低能电子的新奇结构,解释长程库伦力的重要作用等。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等多项重大项目,已发表论文110多篇,研究工作在国际强场原子分子物理领域形成重要影响;曾获王大珩中青年光学奖、王选青年学者奖以及饶毓泰物理奖等重要奖励。

  20、吕祥锋

  吕祥锋,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教授。任10余种国际SCI期刊审稿人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等职。1982年10月生,河北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从事岩体灾害发生理论及吸能减灾技术研究,成功突破了岩体灾害快速定量识别和评价关键共性难题,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科技成果应用于20余项重点工程,杜绝了安全隐患,并为冬奥会新京张铁路隧道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取得经济效益4.5亿元。主持或以骨干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发表论文80篇,其中,SCI、EI收录45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8项;主编标准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5项,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

  21、丘仲锋

  丘仲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研究员、副院长,同时任南京信大卫星应用研究院院长。1979年9月生,福建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

  提名理由:

  他围绕海水颗粒物对水体光学特性影响机制和近海复杂水体水质生态要素信息提取方法,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我国近海水质生态环境的卫星遥感监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其研究初步认清了颗粒物及水体光学特性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揭示出水体颗粒固有光学特征变异的驱动机制;构建了近海水体颗粒特性的系列遥感算法模型,开展了浒苔与马尾藻海洋生态灾害遥感监测应用。近5年发表SCI论文46篇;申请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承担或主持国家级和省级项目8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2、孙立东

  孙立东,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兼任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Letters副主编,Nano Materials Science编委,国际薄膜会议分会主席等。1981年11月生,辽宁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是金属微通道表面超浸润涂层制备与功能化应用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提出了非均衡电场离子迁移模型,发明了同轴电化学阳极氧化新方法,建立了适用于管状基体的本征接触角理论公式,开发了基于超浸润微通道的油水分离新技术。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Nature Nanotechnology、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总引用1100余次,H-index为21;获重庆产学研科技成果创新奖一等奖,入选Publons Peer Review Awards 2018(材料科学全球前1%),第八批重庆市“百人计划”特聘专家。

  23、孙庆丰

  孙庆丰,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1983年8月生,河南人。东北林业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作为2017年度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多年来,他集中在木材仿生智能科学和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开发利用的研究中,研发了超疏液自清洁天然秸秆塑料,显著减轻了环境负担,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明了木纤维复合材料异型模压技术,创制“高流动性木纤维+无醛无化工材料”一次成型加工工艺,大大简化传统家具生产工序,填补了国内外木纤维模压异形木质家具的技术空白。从事科研以来,他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3本,获发明专利30余项。相关成果荣获2018年度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8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24、孙逊

  孙逊,副教授,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1984年9月生,山东人。兰州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多年来,他作为烟台大学—山东省省级示范黄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批青年业务骨干,一直致力于黄金基催化剂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推广工作。作为第二位发明人,他自主研发了“纳米金/炭催化剂用于葡萄糖氧化制葡萄糖酸(盐)”工艺技术,该技术反应速度快、反应条件温和、葡萄糖酸盐收率高、无“三废”排放、催化剂寿命长,并且产物经简单分离即可达到FAO和WHO标准,满足食品与医药高端领域需要,黄金可以完全回收再利用,是典型的高效、绿色化工过程。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家授权专利2项。曾获得2014—2016年度“烟台大学优秀导师”称号。

  25、王兵

  王兵,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特聘研究员。1977年2月生,河北人。清华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多年来他在气固/气液两相流动机理、模型与大涡模拟算法,液滴动力学与喷雾燃烧领域潜心研究。面向航空宇航发动机燃烧室极端条件下两相流动与燃烧,针对强可压缩两相流动,超声速燃烧以及连续旋转爆震燃烧稳定性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发动机实际工程问题,如实现了“探月工程”落月变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成果及成功应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0多项重要科技领域科研任务,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2018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纽伦堡国际发明展等金、银奖5项。

  26、王丰

  王丰,北京理工大学教授。1975年10月生,吉林四平人。清华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曾带领团队先后解析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高分辨蛋白酶体的三维结构,平息了领域内一直存在的争议,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2018年,采用结构生物学方法,他又首次带领团队揭示了小分子选择性抑制剂IU1靶向激活蛋白酶体的分子机制,为以IU1为骨架的后续潜在医药分子优化及应用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美国基因泰克公司和辉瑞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已对该研究成果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Nature、PNAS、J Biol Chem等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201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科学网“2011年十大最受关注论文”第一名、2013年J Biol Chem年度最佳论文等奖项。

  27、王琳

  王琳,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教授。任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会员等职。1986年9月生,湖北人。香港科技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她在新型二维纳米材料的生长制备、光电特性和量子器件调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展了二维原子晶体的材料类型,探索了不同二维材料中新奇微观电子行为和高效的电学性能,为集成型柔性电子器件提供了新思路、新平台和新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发计划集成项目(课题负责人)、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以第一/共同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期刊论文40余篇。在物理与材料领域学术会议进行邀请报告、口头报告20余次。获第三十届欧洲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28、王鹏

  王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1981年5月生,河南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致力于智能机器人自主柔性操作理论方法及面向国防、工业等行业的应用系统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机器人自主柔性操作技术体系,研发了多种成套自主柔性操作智能机器人系统。针对机器人对操作对象和操作环境的适应性问题,提出了多种机器人自主柔性操作感知方法,解决了大范围检测与定位等复杂场景下操作对象的智能感知问题;针对机器人对操作工艺和操作过程的适应性问题,提出了多种机器人自主柔性操作控制与策略学习方法。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得省部级奖项4项。

  29、王漱明

  王漱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1981年10月生,江苏人。南京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从事超构表面、超构材料和等离激元光子学等微纳光学体系以及涉及这些体系的线性、非线性以及量子光学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发展了使用超构表面实现看待连续消色差光学器件的新理论。设计实现了近红外宽带消色差超构表面反射聚焦镜和反射板;完成了高分辨率白光照明成像和彩色成像,这对超构透镜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发展有重大的推动,是有报道的首个超构透镜的彩色成像;首次实现了在可见光频段的全彩消色差光场成像,得到不同深度的清晰的彩色成像;实现了现有报道的最小的两比特量子逻辑门——控制—非门。他曾承担或主持了多个国家级、省级项目,并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2018年时获第四届江苏青年光学科技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资助。凭借可见光宽带连续消色差超构透镜的研发,获得2018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30、王哲

  王哲,清华大学教授,热能动力仿真和控制研究所副所长。担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国际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峰会主席等职务。1975年3月生,浙江人。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提出了一整套的LIBS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建立在对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演化过程对产生测量不确定性机理的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包含了等离子体调制技术、光谱标准化技术、主导因素PLS模型以及基于自适应数据库的光谱辨识方法等原创的方法和技术,获得了领域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发表SCI论文70多篇,获得授权专利28项(含1项国际专利),专利许可总金额超1500万元。在LIBS相关的国际大会上26次受邀作特邀报告或者大会主题报告。先后获 2017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九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亚洲LIBS会议国际贡献奖等荣誉。

  31、吴丹

  吴丹,浙江大学研究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兼职助理教授。1985年7月生,浙江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她建立了大型人类脑图谱数据库,并开发了MRICloud云平台提供对多模态MRI数据的定量分析;开发的三维高分辨率弥散磁共振成像序列已在全球十余个实验室中推广应用,并作为时域弥散磁共振技术的先驱者之一引领着该方向的发展。近年来,她又发展了婴幼儿与胎儿大脑成像与图像分析的新方法,研究大脑发育以及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并发展了时域弥散成像方法无创重建大脑的微观结构与病理变化。她曾发表SCI期刊论文35篇;申请国家或美国专利共10余项;曾获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学生奖学金,国际磁医学共振协会青年会士荣誉称号;曾主持美国国家卫生所R01、R21、R03基金;以负责人或子课题负责人身份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

  32、吴琦

  吴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7月出生,河北保定人。复旦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从事演化基因组学领域工作,主要开展基于组学数据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在非模式哺乳动物的基因组学方向上,重点是以食肉目为代表的濒危哺乳动物的组学新技术应用,包括了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基因组测序、重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参与了国际大熊猫基因组测序计划,并在其中主要负责种群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的设计和搭建及相关数据分析。在组学的理论意义这个方向上,从无比对序列分析方法对序列信息的数值化描述出发,致力于建立一个基于物理和信息理论体系的关于生命演化的形式化的方程。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33、吴志军

  吴志军,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1983年1月生,浙江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致力于岩体灾变机制与数值仿真算法以及深部岩体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研究,在发展岩石破裂灾变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揭示岩石破裂灾变过程背后的宏细观机制以及深部岩体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其主要进行的岩石破裂过程研究,是解决地下二氧化碳封存、核废料储存、深部低渗油气开采、地热能开采等新兴工程问题的关键,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资源合理配置以及能源结构优化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目前为止,其已在国际岩石力学、工程地质等领域顶级期刊上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34篇。相关成果获得国际非连续计算协会2017杰出学者奖以及岩土工程领域权威期刊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17最佳论文奖。

  34、吴忠振

  吴忠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副教授。1984年5月生,山东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在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中,在高离化、快速沉积涂层技术与新型功能涂层材料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研发的大束流清洁金属等离子体源、超大功率溅射阴极和高强度气体离子源,均填补了技术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首次合成具有高密度纳米孪晶结构的普通陶瓷材料,实现性能翻倍;建立的铝合金表面减磨和防腐涂层体系,实现了世界领先的性能指标;提出了针对锂电正极材料一系列的改性和修饰技术,提出双层储锂结构,实现了高容量、高循环稳定性,在企业获得巨大经济效益。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国内外主要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6项,授权5项。2018年获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35、修发贤

  修发贤,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兼任Frontiers of Physics编委等职务。1978年8月生,山东人。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博士。

  提名理由:

  他致力于拓扑半金属、拓扑绝缘体和新型低维材料的制备与输运特性研究,发现了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外尔半金属的超高电导率、室温的手性电子、栅极调控的量子态以及居里温度超越室温的量子点等诸多原创性成果,不但引领了国际上狄拉克材料量子化特性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还开创了电场控制费米能级和量子态的新思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影响。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等多个项目;发表SCI论文111篇,SCI引用超过5900次,9篇论文成为ESI高被引论文;获2017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奖。

  36、徐建鸿

  徐建鸿,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兼任中国化工学会混合与搅拌专委会副秘书长等职务。1979年10月生,浙江人。清华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专注于微化工技术相关研究多年,他从基础研究、调控机制和应用方法等多角度出发,为领域发展贡献了包括多相微分散新方法在内的多项重要成果。他进一步将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发明了新型多通道微结构化工设备,解决了“如何实现微化工设备可靠放大”这一关键技术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应用于万吨级/年纳米碳酸钙生产等大型化工过程。在化工与微流控领域国际重要刊物上共发表SCI论文13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6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科技奖励共6项,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37、徐文涛

  徐文涛,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1982年3月生,辽宁人。韩国浦项工科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的研究主要涉及人造神经突触电子器件、人造感知神经元及纳米线打印的设计与研发。他联合斯坦福大学鲍哲楠教授、韩国首尔大学Tae-Woo Lee教授合作研发了世界上首条柔性人造触觉神经,成果于2018年6月在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并被Nature和Science杂志同时选为研究亮点工作,成为神经仿生领域的国际重大突破。共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2篇;曾获评2016年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2018年入选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领军人才。

  38、严骏驰

  严骏驰,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特别研究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视觉大数据专委会副秘书长。1985年10月生,浙江湖州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致力于数据的精细化建模,特别是基于时序和结构视角,进行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的相关研究。在时序信息分析方面,他提出了多个参数化时序点过程学习、神经点过程学习模型与算法;在结构信息分析方面,提出了多个结构关联、表征学习方法。他曾作为IBM中国研究院工业视觉首席科学家,主导了国内最早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质检落地案例之一(华星光电面板缺陷检测)。其研究工作在智能设备状态监测与预防性维护、故障检测与诊断、行为分析和信息融合等相关领域取得了多项学术与产业成果。近年来,发表中国计算机学会CCF-A类/中科院SCI一区论文40余篇,获已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5项,连续两届获评IBM全球发明大师,并于2011年获得AMD中国加速竞赛全国冠军。

  39、严克友

  严克友,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任美国化学会(ACS)会员、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等职。1982年4月生,湖北人。香港科技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从事新型光伏光电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制备了多功能光阳极,提高光吸收能力和电荷收集能力。他发展了一系列量子结构太阳能电池,并研究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溶液加工科学等。近年来,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JA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文章他引4000多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三等奖等。

  40、杨勇

  杨勇,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常务总裁。兼任国家能源煤基液体燃料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1976年10月生,内蒙古人。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博士。

  提名理由:

  他致力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研究与集成工作,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浆态床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催化剂工程化放大制备和工业应用成套技术。基于此催化剂技术及其独特性能,建成首套1500吨/年示范和1.2万吨/年工业催化剂生产装置,该催化剂应用于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等在内的三个百万吨级装置,合计形成产能650万吨/年,支撑了国家大规模煤制油战略产能的实施。曾主持原国家863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项目,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发明专利6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曾获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018年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41、杨玉超

  杨玉超,北京大学研究员。1984年12月生,河北人。清华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他首次提出了普适性的细丝生长模型并完善了导电细丝理论,为基于忆阻器的神经形态器件设计和优提供了基础;提出并研发了异源性人工突触、离子栅控型人工突触、高线性度突触等一系列新型人工突触器件,为类脑芯片提供了关键元器件基础;首次构建了权值模糊化的神经网络,提高了网络鲁棒性,研究工作被20余家英文网站亮点报道,相关成果图片数据两次被“忆阻器之父”Leon Chua教授在论文中引为范例。共发表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SCI论文60余篇,中英文专著4章;作为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发起并组织了未来计算国际研讨会。曾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Wiley Young Researcher Award,2018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42、张宝忠

  张宝忠,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所长。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1981年3月生,山西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主要从事蒸散发尺度效应与时空尺度拓展研究,阐晰了蒸散发时间维特征、空间维变异及其主控因子,创立了局部湿润灌溉、作物种植、土壤变异相协同的多套蒸散发定量表征理论与方法,构建了从瞬时到全生育期、从叶片到区域的蒸散发多时空尺度转换方法,为农业用水效率调控提供了新手段。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发展研究计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项目;研究成果已发表论文50余篇,合(参)编学术专著4部;获国家专利10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农业节水科技奖一、二等奖(省部级)各1项。

  43、张冰

  张冰,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与医学研究院研究员。1977年10月生,山东人。山东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多年来笃定前行在医学研究领域,他将研究方向扎根在心血管系统发育与重大疾病关键分子机制、表观遗传与转录的分子调控网络、高通量测序技术研制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分析程序开发等方向中。在研究中,他先后发现SLIT3、ROBO4、Heparan Sulfate、ETS1乙酰化和RNAPII停滞释放等多个控制心血管发育和再生关键基因和分子机制;首次对哺乳动物细胞中RNAPII停滞释放的状态,功能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解析,并报道了一个新的RNAPII停滞的调节分子(H2A.Z)。研究成果为发展有关血管新生疾病的新型诊治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事科研以来,在Genome Research、Genome Bi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等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相关成果获2017年度“中国心脏病大会”基础科学论坛优胜奖,2007、2008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4、张亮

  张亮,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1985年8月生,山东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

  提名理由:

  他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中承担了重要角色,是量子密钥通信机有效载荷技术负责人,同时具体承担了有效载荷总体技术状态确认及验证工作。研制的科学仪器承载了量子密钥分发、纠缠分发等科学实验任务,研发的天地链路高精度对准技术、偏振基矢校正技术保障了“墨子号”核心指标的实现和星地量子通信实验的顺利进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多项任务,获评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启明星、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科姆·克利夫兰奖等。

  45、张琳琳

  张琳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10月生,山东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

  提名理由:

  她针对动物性状的形成过程难以追溯、难以调控和难以应用的现状,系统地开展了非模式动物典型性状的进化解析和遗传调控研究。她是长牡蛎基因组测序国际计划的骨干成员,作为牡蛎逆境胁迫研究负责人,系统地分析了牡蛎的防御系统,揭示了基因复制和新基因的产生是牡蛎潮间带逆境适应能力的主要机制;率先开发了基于蝴蝶颜色模式的CRISPR/Cas9等技术,阐明了发育关键基因的功能选配驱动了颜色图案的获得与缺失。发表SCI收录论文33篇,发表于PNAS的第一作者论文获得2017年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Cozzarelli奖。

  46、张涛

  张涛,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院长助理,德国霍恩海姆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农学会农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分会理事等职。1982年7月生,河南人。南京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多年来立足于养分资源管理与畜禽粪污资源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从理论创新、集成创新到协同创新,取得了杰出成就。通过实践探索出了高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产学研用成功结合的新模式,为提升我国在养分资源与养分循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解决畜禽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0余项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参与出版专著3部等。入选“大北农”青年学者研究计划,获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第十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第十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多项奖励荣誉。

  47、张智军

  张智军,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1982年6月生,陕西人。中山大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Research Fellow。

  提名理由:

  他长期从事机器人运动规划的神经网络解析策略研究,尤其在神经网络和机器人运动规划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原创性成果。这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机器人理论及产业化发展。在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接受论文70余篇,SCI期刊论文39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5篇。拥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1项,中国控制会议(CCC)最佳墙报奖提名;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指导学生取得第十四届广东省挑战杯特等奖等。

  48、郑黎薇

  郑黎薇,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华西口腔医学院院长助理、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1982年11月生,四川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博士。

  提名理由:

  她针对牙釉质发育过程中关键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牙发育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她承担了国家级、学会级、省级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关注孕婴童时期的口腔健康管理工作,针对基层医师进行全周期儿童口腔医学继续教育培训,辐射了四川省及周边地区的基层儿童口腔专科医生,为儿童口腔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著 82篇,参与编写教材/专著4部,英文专著2部;她作为主要完成人荣获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是国际牙釉质研究协会ECR AWARD,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青年人才奖,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国际牙医师学院Fellow、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四川省卫计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四川大学青年科技人才。

  49、周天丰

  周天丰,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等职务。1981年12月生,湖北人。日本东北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是科技部“973”青年首席科学家。从事精密/超精密加工、微纳制造、等制造技术及其装备开发工作数年,他运用新型理论方法实现了大面积、跨尺度、高精度微纳阵列模具超精密微纳切削制造及玻璃模压成形技术,以成熟、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工艺实现了多种形状、尺度、材料微结构阵列模具制造装备与玻璃模压成形装备的国产化。陆续承担了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等多个项目;发表高水平SCI论文40余篇、EI论文20余篇;获已授权发明专利10项;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基金。

  50、诸兵

  诸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1985年8月生,湖北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以旋翼多无人机系统拦截多目标为背景,研究拦截任务中的制导、控制与优化问题,以应对因无人机迅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他提出了新的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使得存在参数不确定情况下仍能进行模型预测与优化;提出了新的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并给出了充分条件证明闭环系统的一致性;针对小型旋翼无人机,他提出了新的路径跟踪理论框架和控制方法。他的研究是对无人机、控制、能源优化、博弈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尝试。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申请受理发明专利1项;2016年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计划”,2017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